官网入口 | 交流合作 | 信息公开 | 联系我们 | 收藏 | 搜索

院系概况

当前位置: 首页>>学院概况>>院系概况>>正文

文化遗产系

时间:2023年01月10日 20:49作者:浏览量:



山东艺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人才培养始于2010年设置文化遗产本科专业方向,2023年向教育部成功备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本科专业,2024年正式招生。现在将有关文化遗产专业方向建设情况介绍如下:

一、文化遗产专业方向的建设历

山东艺术学院艺术管理学院(原艺术文化学院)文化遗产专业方向是在艺术管理学院“美术学(美术史论方向)”专业基础上逐步建设和发展起来的。2006年,艺术管理学院着手开办“美术传播”专业。2008年,学院逐步在“美术鉴定与考古”专业建设构想基础上形成了开办“文化遗产”专业方向的思路,并开始调研筹备。从2009年开始,进行了为期近二年的标本征集,获得标本近4000件,投资30万元建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课教学实验室”1处,开始建设首期实验教学场所,这为该专业奠定了教学内容基础,确立起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办学特色。为了满足该专业文物保护的教学,利用国家财政拨款200万元,建成“文物科技鉴定评估教学实验室”1处,购进了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陶瓷、青铜、金属、玉器、纸张、纺织品、颜料的科技检测仪器“能量色散X荧光光谱仪”“红外光谱仪”等一批文物检测设备。同时还购进文物标本和修复教学标本约2000件(片),以满足学生的实践之需。还建成“文化遗产保护技术教学实验室”1处,“图形资料采编室”和“造型基础训练室”各1处。

2013年,利用特色专业经费,组织筹建了“文化遗产转化利用教学实验室”“艺术品镶装保护技术教学实验室”“文物专题课教学实验室”“文物教学标本陈列室”“文物保护技术研究室”“文物修复技术教学实验室”等几处加强学生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教学实验室。在实验室建设期间文又征集了一批民间文物藏品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标本近1万件。自此,文化遗产专业从教学场所、实验设备、教学标本等各方面已经具备了较大规模,山东艺术学院文化遗产专业逐渐成为山东省内第一也是目前唯一的具有独特新型办学特色、适应社会文化需求的文化遗产本科专业方向。

二、师资队伍建设情况

文化遗产专业2010年开办以来,不断优化师资结构,完善人才队伍,大力进行师资建设。主干课程由6名专职教师承担,其中5人具有博士学位,另有其他系7名教师辅助教学,外聘有文物部门丰富工作经验的教师2人。13名教师中11人具有博士学位,副高以上职称11人,4人具有在文物业务部门10年以上工作经验。部分实践性或专业技能课程师资,采取外聘省内文物保护机构专家并进行短期授课或专题教学的方式予以解决。在年龄结构上,50岁以下中青年教师11人。可以说,文化遗产专业教学团队是一支整体素质优良、职称结构合理、老中青相结合、教研经验成果丰富的师资队伍。

三、课程体系建设情况

文化遗产专业在2010年办学之初,作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下的专业方向开始招生。随着艺术学学科门类地位的提升,2013年,艺术管理学院申报艺术史论本科专业,从2014年开始,文化遗产本科专业作为艺术史论本科专业下的专业方向开始招生。2023年向教育部成功备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本科专业,2024年正式招生。

不论是作为哪个本科专业的方向,文化遗产始终坚持了立足高等艺术院校特点、发掘传承地方文化传统、服务地方文化建设的教学科研方向。在课程设置上形成以艺术史和文物艺术品研究为中心,以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为内容,以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的课程体系。主要课程包括:

1、专业基础课:中外文学史、中外美术史、中外戏剧史、中外音乐史、中国工艺美术史、文化遗产概论、艺术概论、艺术人类学、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艺术民俗学。

2、专业核心课:分为三个模块,第一模块包括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博物馆学基础、文化遗产法律法规,为文化遗产共同核心专业课程;第二模块包括文物学概论、考古学概论、文物鉴定基础、文物测绘技术、科技考古,主要为文物课程;第三模块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古代神话与民间传说、非遗项目保护实践、传统工艺、民间美术,主要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

3、专业拓展课:中国文化遗产通览、外国文化遗产通览、中国古代书体流变、陶瓷器保护修复技术、拓片拓制技术、壁画保护修复技术、金属文物保护修复技术、美术考古、古建筑艺术、田野考察与报告写作、管理学原理、艺术美学、文化资源学等。

4、三个实践教学体系:即造型基础、文物保护修复操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相应的课程为造型基础(素描、速写、写生色彩、设计色彩、线描、古代绘画临摹)、专业拓展课中的陶瓷、壁画、金属文物保护修复技术和专业核心课中的非遗项目申报实践。

通过以上课程设置,兼顾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内容的学习,一方面通过概论课程掌握相关基础理论知识,另一方面通过实践课程掌握相关保护修复、调查申报及应用管理方面的技能,从而使学生达到在文化遗产(含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研究及保护业务部门从事业务和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要求。

四、科研立项和成果情况

近五年来,文化遗产专业教师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科学出版社等出版社出版著作、教材近20部。发表论文60多篇,其中在核心期刊发表20多篇。承担科研项目20多项,其中省厅级以上课题10多项。获得科研、教学奖励20多项。三篇本科论文获得山东省优秀学士论文。文化遗产保护实验室获得“山东省传统工艺重点实验室”“山东省文化遗产科技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基地”称号。以“传统技艺传承保护研究基地”代表艺术管理学院申报的研究基地获得“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称号。

五、社会服务情况

承担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主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培训研修传承人1000多人,涉及泥面塑、草柳编、核木雕、风筝、黑陶、年画、鲁绣等传统技艺项目10多项。承担文化遗产相关的教学研究项目5项,课程立项2项。获得发明专利授权1项。承担古代艺术品科技检测、壁画石刻文物保护方案设计及文物修复、文化遗产价值发掘、非遗项目申报文本制作、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等社会服务项目50多项,在文化遗产研究方面取得突出成绩。

与山东省文物局、山东省文物总店、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山东大学、郑州大学、山东省古建筑保护研究院、山东省乡土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有限公司、山东力明科技职业学院、济南市长清区博物馆等单位合作,开展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文物艺术品科技检测、曲阜鲁故城遗址考古发掘、石刻拓片拓制、石刻修复、平阴孔村遗址发掘、可移动文物普查、潍坊寿光双王城水库遗址发掘、枣庄山亭区汉墓考古发掘、山东力明学院藏古琴石刻拓片拓印、陶瓷器修复绘图、章丘城子崖遗址发掘、东阿邓庙汉画像石墓保护修复方案设计、滕州微山湖旅游度假区汉墓发掘、滕州于庄遗址发掘、安徽寿县遗址发掘、平阴云翠山南天观壁画揭取回帖、沂源县栖真观壁画保护、章丘区圣井街道张乙郎村大圣寺壁画修复、聊城茌平区元代壁画墓搬迁、济南元代张荣家族壁画墓保护、佛慧山大佛头造像修缮等工作。

接待了文化和旅游部、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大英博物馆、山东博物馆、山东大学、石河子大学、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云南艺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长清区产学研办公室等高校、文化遗产机构同行的考察。在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山东省古建筑保护研究院、山东省乡土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有限公司、济南市长清区博物馆等16家文化遗产单位建立教学科研实践基地。常年派出40多名本科生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专业实践、科学研究。

六、人才培养情况

文化遗产专业自2010年开始招生,2010-2013年招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文化遗产方向)本科生分别为20、19、19、21名。2014年调整至艺术史论(文化遗产方向),2014-2015年每年招生23名。2016年以来文化遗产方向本科生稳定在25-30人。目前共有四个年级在校本科生113名。根据近年来毕业生相关统计数据,文化遗产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在90%以上,专业对口率80%以上。在已就业毕业生中,考研深造占比近50%,相关文物保护、非遗和艺术品管理等就业占比20%,其他基层公务员、中小学教育、社会文化服务等就业占比20%,其他行业或灵活就业占比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