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找到文章ID

学院概况

ABOUT

当前位置: 首页>>学院概况

艺术管理学院介绍


在学校党委行政坚强领导下,艺术管理学院遵循高等教育及艺术教育发展规律,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政策,认真完成学校工作部署。30余年的风雨历程,艺术管理学院已从办学之初的弱小逐步成长壮大起来,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等方面,不仅结出硕果,也为山东省乃至国家文化艺术建设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一、学院历史沿革

(一)名称沿革。艺术管理学院成立于1992年,前身为我校社科部。1994年,社科部正式更名为艺术文化系。2004年,艺术文化系更名为艺术文化学院。2013年,艺术文化学院更名为艺术管理学院至今。

(二)师资沿革。2006年,学校成立公共课教学部(即公共教育学院)学校将艺术文化学院承担外语、体育课程教学任务的师资,调整至公共课教学部。2010年,学校成立传媒学院。学校将艺术文化学院承担广播电视编导教学任务的师资,调整至传媒学院。

(三)学科专业沿革。2001年,文化艺术管理学科获得硕士学位授权点(学术型)2010年,获得优秀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推荐资格。文化艺术管理学成为山东省文化艺术科学省级重点学科。艺术学成为山东省省级重点学科。文化产业研究山东省文化艺术科学省级重点学科。2012年,艺术学理论成为艺术学门类五个一级学科之一,学院致力于艺术学理论学科建设,整合研究方向,凝聚学科团队力量,2018年,艺术学理论学科获得山东省文化艺术重点学科;2022年,国家进行学科目录调整,艺术学成为一级学科。根据最新学科目录调整要求及学校学科建设指导意见,学院原来的艺术学理论学科新变为艺术学学科的研究方向,整合原来学科的研究方向和导师队伍,以满足于艺术学(艺术学理论方向)学科建设的新要求。

1992年,学院设置文化事业管理专业(两年制专科)并于1993年首次招生;1999年,学院增设公共事业管理(文化艺术管理)本科专业,2000开始招生;2004年,学院增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2005年开始招生;2013年,学院增设艺术史论专业,2014年开始招生;2019年,学院增设艺术管理专业,2020年开始招生;2023年,学院增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2024年开始招生。

2000年,文化事业管理专业(专科)停招;2006年,学校将艺术文化学院的美术学专业调整至美术学院;2019年,为适应山东省高等教育招生改革形势要求,公共事业管理(文化艺术管理)本科专业停招。

二、学院党建及思政建设

多年来,学院党总支认真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增强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切实发挥政治引领作用。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学院党总支认真组织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学院党总支多次获得学校先进党总支称号,教师党支部多次获得“山东党建工作样板支部”称号,多次获得学校先进党支部称号,多名教师党员获优秀党员称号。开展寒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承办了十七届学校团委主办的“艺苑杯”辩论赛,将丰富多彩的党团活动贯穿于教育教学各环节,助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近10年来,发展教师党员4人,学生党员400余人,10余人获“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学生”“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学生干部”荣誉称号,200余人获“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毕业生”荣誉称号,30余人获得“学创杯”等山东省比赛一、二等奖项,20余人获评全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学生。

三、学院办学定位

(一)办学层次定位: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本科与研究生教育协调发展,努力拓展中外合作办学。

(二)学科专业定位:持续深化艺术学(艺术学理论方向)学科建设,促进艺术学理论与其它艺术门类学科方向的互动关联,积极培育艺术学理论学科方向新的生长点,形成学科方向鲜明特色。积极构建满足社会需求、结构合理、基础厚重的专业建设体系。

(三)培养人才目标定位:培养道德品质优良,专业知识扎实,体魄强健,审美能力强,勤劳务实,具有创新精神,适应社会需求,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应用型文化艺术人才。

(四)服务面向定位:立足山东,面向全国;服务山东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国家特别是山东省的文化艺术事业发展服务。

四、学院办学特色

学院在30余年的办学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主要表现于三个方面。一是教学方面,注重基础教学,夯实学生知识根基,形成厚基础特色;二是学术研究方面,注重齐鲁文化艺术研究,形成鲜明的地域特色;三是学科专业建设方面,注重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具有交叉性特色。

五、学院师资队伍建设

学院自建制以来,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一是注重人才引进。学院先后从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传媒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南开大学、东南大学、山东大学、浙江大学、云南大学等高校,引进多名青年博士人才充实到师资队伍中,保证师资活力。柔性引进国内学术名家,指导学院学科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二是注重在职培养。多年来,在职教师通过国内外访学、学术交流、攻读博士学位、培训学习等诸多途径,开阔视野,提高能力,思想业务水平显著提升;三是注重师资梯队建设。建院以来,学院注重师资年龄、职称、学缘、学历等方面的结构,力争师资结构合理,新老接替有序,确保事业发展薪火相传。四是择优外聘师资。学院结合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择优聘请业界精英人士担任导师,开展政产学研协同育人,不断满足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度。五是师资队伍成果丰硕。先后拥有山东省教学名师2人,山东省突出贡献专家1人,济南市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智库专家3人,山东省文化产业首席专家1人,山东省年度非遗人物1人,山东省政协委员1人,山东省省级党代表1人;多名教师获得学校先进个人、“四有好老师”、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数名教师在省内外各级学会协会担任角色;数名教师成为各类赛事、项目评审专家;拥有省级教学团队2支,科研团队2支。

目前,学院教职员工33人,其中专任教师25人,教授8人,占32%;副教授12人,占48%;讲师5人,占20%。博士学位拥有者21人,占80.8%;硕士学位拥有者5人,占19.2%。50岁以上6人,占24%;40-50岁11人,占44%;40岁以下8人,占32%。海内外访学进修者10人,占38.5%。党员教师17人,占65.4%。学院师资队伍结构较为合理,综合实力较强。

六、学院学科专业设置

学院自建制以来,以艺术学为中心,开展学术研究与教学实践。学科建设先后经历了艺术学、艺术学理论、艺术学(艺术学理论方向)不同侧重阶段。研究方向以艺术理论与批评、艺术管理、文化产业管理、文化遗产、艺术心理与教育等为主,学科人才培养为硕士研究生层次,类型为学术型。2022年,经过国家新一轮次学科目录调整,学院围绕国家及学校学科建设新要求,今后一段时间,将致力于艺术学(艺术学理论方向)的建设。

学院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及教育形势政策要求,及时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布局。先后增设文化事业管理专科专业及美术学、公共事业管理(文化艺术管理)广播电视编导、文化产业管理、艺术史论、艺术管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本科专业。根据教育形势发展变化趋势,文化事业管理专科专业及公共事业管理(文化艺术管理)本科专业先后停招,美术学、广播电视编导两个本科专业,先后调整至美术学院和传媒学院。目前学院设置的本科专业有艺术管理专业、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艺术史论专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

七、学院招生就业

学院本科招生考试,先后经历了“专业校考+夏季高考”、“专业联考+夏季高考”、春季高考、夏季高考几种不同的招生考试录取模式。本科生源以山东本省为主。本科招生规模每年保持在160人左右。多年来,本科招生皆是一志愿考生,招生规模连年稳定。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按照国家研究生招生考试政策开展。硕士研究生生源面向全国。录取方式以初试与复试相结合、优秀本科生推免方式择优录取。

多年来,学生就业保持了较高就业率。受学院良好学习氛围的影响,每年有20%至25%左右的学生,考取国内外重点高校继续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有的学生进入政府部门或学校等事业单位工作,还有的学生进入文化企业机构工作,也有的学生选择了自主创业等。30余年来,共招收本(专)科生5000余人,硕士研究生400余人,为社会输送了大批文化艺术人才。多年来,毕业生凭借自己的勤奋与努力,为山东省乃至国家层面的文化建设,贡献了才智与汗水,涌现出了王振华、刘卫东、魏新、马达、黄可、王鲁娜等一大批优秀校友。

八、学院办学条件

2005年之前,学院办学场所以文东校区为主。2005年以来,学校办学主体陆续搬迁至长清大学城。迁至长清校区后,学院办学场所分布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心(原艺文楼)A、C、D、E不同方位的多个楼层。2010年,传媒学院成立后,学校将学院A、E两个方位的场所划拨至传媒学院。2010年至2019年,学院办学场所以C、D方位的四楼场所为主,E方位四楼和五楼分布少量场所。2019年夏,按照学校要求,学院整体搬迁至E区,教学办公场所分布于E区二、三、四、五楼层。目前,学院教学行政用房总面积 2077.06 m2,其中教学科研及辅助用房面积1643.81 m2,行政办公用房面积 433.25 m2。建设有文化传承与创意策划教学实验中心、山东省传统工艺重点实验室、文化遗产科技保护利用实验室、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训基地等。拥有图书资料室、教学资源库和教材资源库,各类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价值500余万元。

九、学院学术研究及学术交流

学院重视开展学术研究,重视学术成果的利用转化,尤其重视学术成果反哺教学。30多年来,学院在学术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各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项,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11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山东省软科学研究项目2项,文化部艺术科学规划课题1项,国家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项,省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5项,以及60余项厅局级项目;发表中文核心及以上期刊论文近200篇;出版专著近60部;获得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3项,山东省泰山文艺奖1项,山东省刘勰文艺评论奖1项,以及40余项厅局级奖励。

学院先后选派教师赴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荷兰蒂尔堡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英国剑桥大学、加拿大劳瑞尔大学进行访学;选派教师赴韩国又松大学、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进行文化艺术考察交流。2018年,举办“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艺术管理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2021年,举办“新文科视域下新艺科发展论坛”;2023年,举办“数字化背景下世界音乐文化遗产研究国际学术研讨季”。近10年,邀请国内知名专家举办学术讲座70余场,师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150余场。

十、学院服务社会

学院师生积极开展社会服务,不仅成绩显著,而且创建了服务社会的品牌。(一)非遗传承人研培品牌。2015年至2023年,学院承担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保障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项目。完成传统工艺类非遗传承人群培训研修班18期,涉及草柳编、泥面塑、琉璃、核木雕、风筝、黑陶、石雕、剪纸、木版年画、传拓、书画装裱修复等传统技艺项目14项,培训学员近千人。同时建立了潍坊、泰安、菏泽、淄博四个传统工艺工作站,在当地延伸培训学员200余人。培训期间,先后在山东省文化馆、济南国际会展中心、山东艺术学院以及泰安、潍坊举办研培成果汇报展10余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获批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教育厅“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基地”“山东省传统手工艺重点实验室”奖牌。(二)文物修复服务品牌。主持长清孝里镇出土金代石佛修复、淄博沂源栖真观壁画病害调查和修复、济南章丘文祖西田广村龙神庙壁画修复、济南章丘常道观琉璃构件修复、聊城东阿邓庙汉画像石墓保护规划和济南章丘大圣寺壁画修复工程,为济南军区仲宫培训基地毛主席塑像、济宁市文化馆毛主席塑像,蒙阴县博物馆彩塑、青铜器,济阳区博物馆陶瓷器,章丘文祖龙神庙壁画,潍坊寒亭区陶器,山西乡宁县千佛洞石刻,聊城东阿张本家族墓地石刻提供保护修复方案技术指导。(三)咨询指导服务品牌。学院师生发挥专业特长,对省内文化产业园区、文化景观区、古村落保护、非遗项目挖掘、传承人认定、书画展览策划、艺术评论与宣传、艺术心理治疗等方面开展指导服务,助力文化企事业的发展,产生良好社会反响。(四)“洋货儿济南”城市文创品牌。自2018以来,先后组织“让济南洋货儿起来——城市生存体验优化计划”对棋盘街社区八家便民生活服务店铺进行艺术设计及品牌包装;“洋货儿济南城市青年创意市集”(2018至今)每个周末于城市不同商业、公园及公共文化资源进行展卖,活动超过千场,为艺术原创工作者及非遗传承人打造两创平台;“洋货儿济南之泉城宝藏”(2019至今)济南当地博物馆文创IP打造计划,持续三年来,坚持进行文物IP的原创设计及推广活动,获得社会积极反响。助力青年友好发展型城市建设,利用专业实践服务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