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这是美丽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到处都有明媚的风光。”看着如此熟悉的歌词,听着如此熟悉的旋律,相信很多人都能不由自主地唱出那首传遍大江南北的电影插曲《我的祖国》,进而回忆起那部表现抗美援朝战争的故事片——《上甘岭》。导演沙蒙的意图正是如此:即便以后人们不再记得这部电影,但仍有人会传唱这首歌。
朝鲜战争结束后不久,1954年,作家林杉和导演沙蒙分别来到朝鲜上甘岭。站在被炮火烧灼得寸草不生的山头,他们被震惊了。林杉采访了志愿军赵毛臣,记下了厚厚的采访笔记,就是这些笔记和上甘岭的焦土,触发了他创作这部电影的念头。同样被震惊的还有去体验生活的演员张亮和高保成。战后三年,上甘岭高地依然黑糊糊的,没有一棵完整的活着的树,而其他山上的树木和金达莱花却那么漂亮。
听志愿军战士佟心良、刘学尧、张继发、刘永泉、钟仁杰、王惠侗等人讲述这段白热化的战斗,描述那段远比电影惨烈的真实历史:3.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43天内,敌我双方投入兵力超过10万,每平方米遭受70次以上的轰炸。以上这些数字,是对上甘岭战役的概括。63年前,再现上甘岭战役的电影《上甘岭》感动了亿万观众。 巍峨峻峭的上甘岭阵地主峰,笼罩在炮弹爆炸的浓密烟雾中。敌人的远射程炮向这个阵地猛烈地轰击着。中国人民志愿军某部七连的战士们伏在一段段被打塌的残缺工事里顽强地阻击着敌人。八连连长张忠发带着通讯员杨德才来到志愿军师指挥所接受了新的战斗任务——带领连队上主峰接收七连的阵地。他们将要去的主峰是敌我争夺的焦点,关系着整个战局的命运,张连长深深地感到这副担子的沉重。
八连连长张忠发的形象栩栩如生,他直爽、倔强、不畏艰险。他爱祖国,也爱朝鲜三千里江山。作为连长,他在全连战士面前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在严重缺水的情况下,为了活下去,继续作战,他带头去吃那坚硬的压缩饼干。由于饼干太干太硬,嘴角不住地往外流血;眼见炸药包掉在坑道里,他奋不顾身地抢先飞奔上去,最终炸药包被一排排长抢过去扔出洞口;在敌人放毒气弹的时候,他不顾个人生命危险,端起机枪,疯一般地向敌人射击……这些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一听见枪响,手就痒痒,打急了眼,便要喝水,这个人物鲜活而可爱,富有真实感的性格化表现使张忠发这个银幕形象深深地扎在广大观众的心中。
杨德才也是个很可爱的人物。因为始终忘不了对连长的关心和照顾,他要卫生员王兰留水留苹果给连长。他潜回营部的行为,又表现了他不怕牺牲的精神。尤其是夺取主峰的时候,他的形象被刻画得非常逼真动人。他见到自己的战友一个个牺牲在敌人的暗堡前,心中烈火燃烧,把生死置之度外,用胸膛顶住冒着浓烟的爆破筒,为前进打通了道路,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影片以浓重的笔墨成功地塑造了这个共产主义战士的形象。
卫生员王兰的出现给影片带来轻松愉快的气氛,她朴素大方、美丽动人的形象给影片增添了明朗的色彩。她的一曲《我的祖国》最能表达战士们的心声:“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这是美丽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到处有明媚的阳光。”歌声响彻坑道之中,充满了热情和希望,像春风吹暖了战士的心田,似流水诉说着战士对祖国的爱。
其实最令人感动的,不是八连士兵面对困境,互相帮助、团结合作的精神,而是他们坚决服从命令的态度。为了配合全面反攻,上级命令八连撤退到坑道,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在坑道中的几十天,志愿军面临的困难有很多:敌人的猛烈攻击、枪支弹药的匮乏、医疗卫生条件的落后、敌人的毒气弹以及水资源的严重缺乏……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他们并没有要求上级批准突围,而是严格执行团部的作战方针,将敌人死死拖在了主峰,为大反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这就是中国人民的军队,自古至今,坚决服从命令,坚决维护人民。
是啊,八连的战士们,他们在坑道里坚守了二十四个日日夜夜,战胜了敌人的枪弹、毒气和喷射火焰的袭击,经受了粮少缺水和弹药匮乏的磨难,以超乎常人的毅力完成了战斗任务,靠的是什么?是一股无形的巨大力量一一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以及对世界和平的热爱。这种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贯穿着整个影片,谱写了一曲雄壮的英雄赞歌,向全世界证明了,任何侵略者都不可能摧毁中国人民保卫祖国、保卫和平的坚强意志。
彭德怀元帅在朝鲜战争结束后说了一句极富有象征意义的话:“帝国主义在东方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以征服一个国家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而这一切都是因为有千千万万个像上甘岭战士们一样的志愿军在为此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