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史论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艺术史论专业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具备人文学科学术素养和艺术素养,具备艺术理论、艺术批评、艺术史等方面的理论研究能力以及艺术批评实践能力,能够在各级文化部门、艺术团体、美术馆、博物馆、出版机构、艺术媒体、广播电视台、文化公司等单位从事艺术评论、创意策划、艺术展演、艺术心理与教育、艺术新媒体运营等相关工作,能够适应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宽口径、复合型人才。
一、专业建设历程
艺术史论专业建设历史已近二十年。
2006年,学校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下设置艺术学方向招收本科生。
2014年,艺术史论专业正式设立。
2019年,艺术史论专业被山东省教育厅批准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二、师资队伍建设
艺术史论专业目前已经形成了一支学缘结构和年龄梯度合理、师德高尚、素质优良的专任教师队伍。现有专任教师6名,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3人,硕士生导师5人,具有博士学位者5人,毕业院校为山东大学、浙江大学等。在年龄结构上,50-55岁教师2人,40-50岁教师2人,30-40岁教师2人。
专任教师大部分有海内外访学经历,先后到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班纳-香槟校区、美国佛罗里达大学、英国剑桥大学、美国密歇根大学、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海内外名校进行过访学交流,有着开阔的学术视野。
三、课程体系建设
艺术史论专业在课程体系规划上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专业核心课程包括艺术批评学、艺术美学、艺术心理学、艺术社会学、美术评论、戏剧评论、电影评论、艺术心理治疗。专业基础课、核心课与拓展课的课程数量分配合理,结构均衡,体系完善,体现了本专业培养宽口径、复合型人才的目的。
近三年来,艺术史论专业核心课程“艺术美学”获批省级一流课程,该课程使用的教材《艺术美学》获批省级一流教材;专业核心课程“艺术批评学”获批校级一流课程;专业核心课程“艺术心理学”“艺术心理治疗”先后获批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四、科研与教研成果
在科研方面,本专业教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主持及完成结项省部级与厅级科研项目20余项,出版学术著作及教材16部,在CSSCI期刊与中文核心期刊等发表高水平论文30余篇。
在教研方面,本专业教师主持完成省级本科教改项目3项,获省级优秀教研成果奖2项,山东省优秀学士论文指导教师奖5项;主持完成省级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3项,获山东省优秀硕士论文指导教师奖2项,山东省研究生优秀成果指导教师奖2项。
五、社会服务
艺术史论专业设立了艺术心理治疗工作室、影视创意实训工作室和艺术新媒体运营工作室,并以工作室实训和实践方式不断开展社会服务工作。
艺术心理治疗工作室与深圳拾玉儿童基金会协作,在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儿童肿瘤科开展艺术疗愈活动,帮助患儿家庭和医护人员纾解心理问题,三年累计服务时间200余小时。
艺术心理治疗工作室学生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每年春季学期与秋季学期分别在学院举办一系列以艺术为介质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提升。诚意园心理健康服务团队入驻共青团“志愿汇”志愿服务平台,2022年获评“济南市优秀青年志愿者团队”,2023年获评山东艺术学院优秀志愿服务团队。
艺术新媒体运营工作室积极与山东省青年美术家协会、山东美术馆等单位展开合作,通过艺术家访谈、作品评论、展览评论等方式,在报纸、微信公众号等媒介上发声宣传省内艺术家的创作成果,积极助力山东省文化强省建设。积极参加山东省网信办与济南市网信办组织的活动,以新媒体舆情评论、新媒体推文编辑发布等形式进行专业课程思政教育,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与良好的新媒体职业道德。
六、人才培养
近年来,艺术史论专业学生在专业教师指导下接连在“全国艺术学理论类专业大学生征文”、第六届“名作杯”全国大学生文学作品暨论文大赛、“首届泰山·大学生影评大赛”等全国性大学生赛事中获奖,展现出较强的专业能力和水平。有部分优秀本科学生在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为在艺术学领域继续深造学习成为高端科研人才打下扎实基础。
本专业近三年本科生就业率(包括升学)达90%以上,通过保研与考研途径升学深造的学生达到30%,上研学校包括东北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南京艺术学院、苏州大学、上海大学、河北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墨尔本大学、爱丁堡大学等海内外知名高校。
根据近些年的毕业生情况调研结果来看,用人单位认为毕业生工作态度认真端正,有团队合作精神,对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掌握扎实,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等普遍较强,能够很快胜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