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美学史
第四节 石涛的《画语录》
一、导读
《画语录》具有丰富的美学内涵,但这部著作的晦涩和解读上的歧见,也是很突出的。石涛绘画理论的难解,主要是其概念的难解,石涛创造了一些新的画学概念,如资任、蒙养,同时,对一些传统的概念又赋予其完全新颖的内涵,如一画。
(一)一画
一画是石涛画学体系的核心概念,这是无可置疑的。
“一画”是绝于对待的,这是“一画”说的重要特点,它是石涛所树立的一个根本的法,或者说是精神、原则,它不在具体时空中展开。因此,他的一画不是有为法,而是无为法,是无法之法、不二之法。没有时间的分际,并不是先有了这个“一”,再有二,以至万有。所以,石涛在《画语录》中虽然说“太古无法,太朴不散,太朴一散,而法立矣,法于何立,立于一画”,但这并不是一个时间的展开过程,不是由太朴分出一画,由一画分出万有。同时,一画也不在空间中展开,它不是一个具体的有形实在,它是虚空的,无形迹色相可见。所以石涛在《画语录》中才有“自一治万,自万治一”“自一以分万,自万以治一”的论断,这个“一”,就是他的“一画”,“一画”的“一”并不是体量上的扩大,“一”就是无。
石涛的“一画”说并非画道论。画道说是学界关于石涛“一画”说最重要的观点之一。但这一阐释与石涛的观点不合。画道说是中国传统画学中一种由来已久的理论,石涛的一画说是他独创的概念,如果石涛的“一画”就是画道,那实际上等于否定石涛的重要理论贡献。石涛的“一画”不同于老子所说的道,《画语录》开篇之“太古无法,太朴不散”云云,很容易使人误解成“一画”就是老子的“道”,因为石涛把“一画”上升到宇宙生成论的角度来讨论的。一画为众有之本,万象之根,就是说它是宇宙万物之根,一画是生成万物之本。但石涛的落脚点并非在宇宙论原理上,他是将绘画放到宇宙的角度,说明绘画艺术的灵泉在于创化之元,在于他所说的“天蒙”,这是艺术家智慧的根源,又是绘画作品艺术魅力的根源。所以,不能将“一画”等同于老子的“道”那样就有可能将一个讨论绘画艺术的概念变成了一个宇宙哲学本体的概念。
学界另外一个重要观点,就是“一画”即线,线条的线。因为石涛是一位画家,解读他的“一画”说不能从玄言晦语中寻求答案,而应从切实的创作中找答案。这一思路是合理的,但所得出的结论却不能令人信服。因为石涛的“一画”说的并不是一笔一画之工夫,那是技法,他说的是一种原则,一种精神,他强调的是贴近自然,以悟为真,以创造为本。如果将“一画”理解为一笔一画之说,则无法显示这方面的要义。
“一画”虽然不是一笔一画之线,但笔画 则是对“一画”的落实。“一画”是创造之法,一笔一画则是这一创造之法的显现。“一画”和笔画指尖的关系,是内隐原则和外显形式之间的关系。
石涛依照佛学的术语,将“一画”称为“法”,也就是他的“一画之法”。他之所以提出“一画”说,就是要树立一种新“法”,他的《画语录》也就是为了演此法,“一画”是他的至法,其他概念(蒙养、生活、尊受、资任等)都是这一至法的阐释。
二、尊受
石涛的受是他的一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受包括两个重要方面:一是感觉,二是直觉。
他提出的感受对象,不能以眼耳身等的简单代替心的接触,而应以心去统领感受。
作为感觉的意义,受包括三个主要的层次:感觉―被感觉推动的情感―由情感和感觉共同作用所形成的领纳。石涛强调受而不是强调情,意在表达这样的思想:绘画创造不是主体所独有,心必有所受,受标示的就是一个由感觉、感情所组成的关系性存在。
石涛尊受之受的另一个层次就是直觉洞见。
一画之受,就是直觉,是一种不夹杂任何知识、欲念、情感的纯然之受,是对本性的洞见。石涛将其称为“大受”。小受是差别之受,大受是本觉之受,由感觉到直觉,便形成了石涛尊受说的内在理论结构。石涛所说的尊受,就是推尊人的创造精神,这创造精神来自于画家“临时间定”的直觉活动。人作为三才之一,必须自强不息才能配得上独立天地之间,这就叫“德配天地”。石涛尊受,一言以蔽之,就是尊崇直觉领悟的创造精神。
三、蒙养与生活
从理论的直接来源看,石涛蒙养所要表达的思想主要从《周易》的蒙卦中引申而来。蒙养概念来自于《周易》的蒙卦,“蒙以养正,圣功也。”
石涛的蒙养有三层意义:
第一,天蒙――顺应自然之道。
第二,鸿――蒙养与一画之关系。
第三,童蒙――艺术真实论思想。
四、资任
石涛“资任”概念素称难解,《资任》为最后一章,具有收摄全篇的意思。《资任章》主要谈的是“任”的问题。根据不同的表达需要,分别形成几组不同的意思,分别是:受任、取任、胜任、保任和自任。这五个义项属于不同的理论层次,从而构成一个自主循环的理论系统。《资任章》论述的山水画创作的问题,受任确立了山水画创作的根本目标(即表现天地蒙养生活之理);取任强调的是,要完成这一目标所要选取的创作途径(即原其本然,酌取天地创造精神来创造山川境界);胜任是从德配天地的角度,强调只有掘发画家生命深层的创造活力,才能有真担当;保任只有在造化中颐养,才能去除平庸和俚俗,将创造活力掘发出来;自任是《资任章》的落脚点:资任在我。
二、课前讨论
1、石涛探讨绘画创作的法度为什么不从具体的发面入手,而树立一个无尚的至法?从“一画”核心原则探讨法度对艺术家创造精神的影响。
2、石涛既说“我用我法”,又说“不立一法”,二者之间并不矛盾。精读文章相关章节。
3、《一画章》云:“一画之法,乃自我立。”《远尘章》云:“画乃人之所有,一画人所未有。”有关这两句的内涵。
4、《变化章》说:“我之有我,自有我在。・・・・・・天然授之也,我于古何师而不化之有!”与大乘佛学的“一切众生,悉有佛性”的思想有何关联。
5、阅读相关章节,体悟“一画”并不简单地“从于心”,而是“根于性”为其落脚点。其核心就是发掘人的创造力,这一创造力是人的自性的显现。
6、“尊受”观点中,石涛言:“山水清音,得者寸心知。”“是竹是兰皆是道,乱涂大叶君莫笑。香风满纸忽然来,清湘倾出西厢调。”谈谈对感受的理解。
7、尊受说的内在理论结构的阐述。
8、石涛的“蒙养”理论阐释。
9、石涛将蒙养、生活和笔墨联系起来,作何用意。
10、《资任章》中“自任在我”的内涵。
三、课后习题
要求:任选两题,500字以上。
1、《石涛画语录》中“一画”共使用29次(包括《一画章》标题之“一画”)。其中几处是指不二之法的“一画”,几处意为笔画之“一画”?
2、《石涛画语录》中论述的“线的一画”与“一画”之间有何区别?
3、石涛言:“此道见地透脱,只须放笔直扫”,其中“见地”为何意?
4、解释《石涛画语录》中的“蒙以养正”为何意?
四、参考文献
1、傅抱石:《石涛上人年谱》,《傅抱石美术文集》,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年。
2、郑拙庐:《石涛研究》,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1年。
3、杨成寅:《石涛画学本义》,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96年。
4、姜一涵:《石涛画语录研究》,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1982年。
5、韩林德:《石涛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6、道济著作,余剑华点译:《石涛画语录》,人民美术出版社,1962年。
7、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
8、徐复观:《石涛之一研究》,台北:民生评论社,1968年。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