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网入口 | 交流合作 | 信息公开 | 联系我们 | 收藏 | 搜索

学习园地

当前位置: 首页>>学术动态>>学习园地>>正文

明清美学史-《原诗》

时间:2011年11月29日 16:11作者:山东艺术学院-艺术文化学院浏览量:



明清美学史

第六节 叶燮的《原诗》

一、导读

主要涉及五个问题。

其一,关于对“在物之三”的理解

《原诗》原诗之本源,不仅从诗歌发展中,为诗歌寻找正变的源流,寻找“史”的正脉,同时,还在诗歌意象构成中,寻找诗之“本”。这个意象构成上的“本”,就是他的外三内四说。《内篇下》云:“以在我之四,衡在物之三,合而为作者之文章。大致经纬天地,细而一动一植,咏叹讴吟,俱不能离是而为言者矣。”外三内四之说,是叶燮诗学思想的枢纽,也是其最具美学价值的部分。

他所说的“在物之三”就是理、事、情三者。叶燮认为,世界上万事万物的存在特征,而在于为诗歌意象创造寻找一个内在根源。因为,在他看来,诗歌乃至一切文章,都在“表天地万物之情状”,探讨“在物之三”是为了深入讨论审美意象构成的特点。所以,此三者不是一个简单的万物存在构成论,而是审美意象构成论。

叶燮从物的存在特征角度,为此三者立下一个最基本的解释:“其能发生者,理人;其既发生,则事也;既发生之后,夭乔滋植,情状万千,咸有自得之趣,则情也。”理,是物所以存在的最终根源,是物之本。事,是物呈现的具体形态,是物之形。情,是由物的存在所显现出的情韵意味,是物之神。形由理出,神赖形生,无理则无物,无物则无情。理是“未发”的根源,事是“既发”的现实,情是由“既发”的现实中透出的意味。

叶燮认为,审美意象构成具有此三因素,不仅是必须的,也是必然的。诗歌意象创造就是创造特殊的理、事、情。他认为,无论文章还是诗歌,都在于得此三者,“先揆乎其理,揆之于理而不谬,则理得;次征诸事,征之于事而不悖,则事情得;终蒜诸情,蒜之于情而可通,则情得”,艺术创作的过程就是“当乎理,确乎事,酌乎情”,平准三者,以求最佳的表现。诗歌意象构成的最高原则,就是理义、色相、性情之间的和谐融合。

所谓幽渺以为理,想象以为事,惝恍以为情,就是自然天成之法,如万斛泉涌不择地而出的随意流转,也就是他所说的虚而不实的创造方式。不粘不滞,优游自在,从容东西,以一心独往,万象为之洞开。由此,叶燮建立了自己审美创造的活法理论,他的活法不是禅家后学参死活句的形式功课,而是心灵深层的契会。是“不知知,不解决解”的大知、大解,是当下即成的颖悟,是物我之间的“灼然”融凝。这是他由理事情来谈诗法的最终落实处。

叶燮通过以理事情为构成要素的审美意象构成理论的论述,逻辑地导出了他的意象创造途径理论――审美妙悟,并进而建立自己的自然天成的活法。而《内篇》上的文学发展正变观,最终也落实在这当下即成的心灵创造中。心悟乃变之 本。这是叶燮诗论的一条隐在 的线索。

其二,关于气

叶燮在提出理事情的同时,又举出“气”的概念。他认为,气是统摄这三者的纽带。理、事、情是审美意象构成的三个元素,然元气之统摄,则无真实之意义。

《原诗》中气的学说并非其重点,在这方面并没用多少理论图片。不过他将气化为一种诗学中生机活力的根源,成为他的诗学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

其三,关于“在我之四”和胸襟说。

叶燮以才、胆、识、力为“在我之四”,并以识作为其他三者的基础,强调四者兼济,以识为主。叶燮作了自己的概括,其概括条理分明,切中审美心理之内在肌理,但在理论上创意不明显。值得注意的是,叶燮通过此四点的细致分辨,凸显了“我”在审美过程中的统领作用,以“不恨臣无二王法,恨二王无臣法”的精神去创作,对当时萎靡的复古风气确有针砭作用,在理论上突出创造力的价值也是值得肯定的。

其四,“外三内四”说的理学本质。

叶燮是以为儒家学者,他和当时的理学家陆陇其等过从甚密,他对正统程朱理学有很深的造诣。其为学旨向也与“二陆”相近,宗程朱,贬陆王。其论诗思想也不脱将学家门径。

其五,关于叶燮美学思想地位的问题

叶燮的诗学思想在其问世后的1819世纪并没有引起太多的注意,虽然有些论者给予其较高的评价,但在诗学界的影响并不大。和清代出现的性灵说、神韵书、格调说等完全不能相比。但20世纪后半叶,叶燮的思想受到学界的空前注意,其影响从诗学旁及美学界,进而被视为中国美学史上与《文心雕龙》地位相当的美学著作,甚至有的论者认为其美学价值超过《文心雕龙》,并认为叶燮建立了一个崭新的美学体系。

二、课前讨论

1、叶燮在《原诗》中的外三内四之说的理解。

2、诗歌意象构成的最高原则,就是理义、色相、性情之间的和谐融合。

3、在叶燮的论述中,气与理事情之间存在着什么联系。

4、谈谈叶燮在《原诗》中提出的“胸襟说”。

5、《原诗》内篇下云:“其道宜如《大学》之始于格物。诵读古人诗书,一一以理、事、情格之,则前后中边,左右向背,形形色色,殊类万态,无不可得,不使有毫发之罅,而物得以乘我焉。”在二程“格犹穷也,物犹理也”中,“外三内四”与格物致知学说的关系。

6、《原诗》内篇下阐述诗的意象构成和创作途径。

三、课后习题

1、谈谈叶燮在《原诗》中提出的“幽渺以为理,想象以为事,惝恍以为情”的独特观念。

2、叶燮的《原诗》在中国美学史上的影响。

四、参考文献

1、《原诗》,霍松林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

2、蒋凡:《叶燮和< 原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3、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

参考资料:

参考书

论文